当厨房飘起米饭的清香,当餐桌摆满多样美食,你是否想过:这一碗温热的饭菜背后,藏着多少人的坚守?10月16日,我们迎来第45个世界粮食日,联合国以“手拉手共倡多样美食,聚合力同创美好未来”为主题,呼吁全球携手护粮,而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“粮食节约 人人有责”的主题,更让我们读懂“颗粒归仓”的深层意义。
在中华大地,泸天化66年的发展史,正是一部以“国家粮食安全”为己任的初心使命与端牢“中国饭碗”同频共振的护粮史。
从“无肥之困”到“化肥先河”,为粮而生的使命
20世纪60年代,中国面临“用7%的耕地养活22%人口”的严峻考验,农耕技术原始、肥料产能不足,粮食增产迫在眉睫。国家果断决策:引进西方先进设备,发展气头化肥——这一关乎国计民生的重任,最终落子泸州纳溪,扛在了泸天化人的肩上。
成千上万的建设者跋山涉水而来,在“二三三”限量供粮的艰苦条件下,用人拉肩扛的方式建起中国首套以天然气为原料的中化肥装置。 1966年7月,当合格尿素顺利产出,现场报捷的锣鼓声里,埋下了“责任担当”的种子——从诞生之初,泸天化便将自身发展与“国家粮食安全”牢牢绑定。此后,国家将从西方引进的13套大化肥装置中的第一套建设任务交给了泸天化。泸天化人没有辜负期望,在大庆精神感召下,创造了35个月建成大型化肥装置的奇迹,更让“泸天化制造”成为农业增产的强心剂,为“科技兴农”写下早期注脚。
从“保供稳价”到“科技减损”,护粮路上的进阶
如今,粮食安全的内涵早已延伸——既要“产得出”,更要“产得好、不浪费”。作为“全国氮肥保供先进单位”,泸天化用三大行动践行“节约减损就是增产”的理念:
精准保供,守好“产粮源头”。每当市场出现剧烈波动,泸天化均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国企担当,发出倡议书,坚定不移履行国内化肥保供稳价主体责任,全力践行惠农利民宗旨。公司连续22年参与国家淡季化肥储备任务,在价格波动期及时释放储备,依托水、陆、铁联运网络,将储备化肥精准送达全国各地的田间地头,稳住农户“种粮底气”。这份 “保供初心”,正是“责任担当”在产业链端的直接体现。
科技赋能,激活“无形良田”。泸天化持续研发系列优质产品,如“一施就好”复合肥养分利用率提升30%,减少化肥浪费的同时改善土壤;以“乡伴一路・九州禾香”为主题的乡村振兴万里行活动自2021年开启,已连续开展5年,累计超3万场次,惠及上百万农户,教农户“科学用肥不盲目”,从源头降低生产损耗。这正是“绿色发展、科技兴农”理念的生动实践——不仅要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农资效能,更要以“绿色”为标尺,守护耕地生态,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。
扎根乡土,传递“节粮理念”。在各地乡村,泸天化建立种植示范基地,免费发放科普资料,农技专家还面对面为农民解答难题,提供“零距离”的技术指导,用“施肥少、产量高”的实例,让“节约减损”走进田间地头。从“卖肥料”到“教方法”,泸天化用“共赢未来”的理念打破“供需壁垒”,让企业价值与农户利益深度融合。
六十六载初心不改,共赴“美好未来”
从首套化肥装置投产缓解“肥料饥渴”到后来成为中国最大的尿素生产基地,从“解决吃饱饭”到“助力吃好饭”,泸天化的护粮路,始终坚持农资生产与农技服务并重,以“科技”破题,让种植更高效;以“绿色”兜底,让耕地更可持续;以“责任”扛旗,让供应更稳定;以“共赢”为目标,让农户与行业共享发展成果。
今天,当我们谈论“多样美食”,别忘了每一粒粮食都凝结着“耕者的汗水”与“护者的坚守”。作为粮食生产链上的重要一环,泸天化用优质农资守护 “中国饭碗”,更以实际行动呼吁:节约粮食不必轰轰烈烈,当从身边小事做起,按需取餐、科学用肥、珍惜每一粒米,就是我们对“美好未来”的最好回应。
    


